气溶胶传播和空气传播有什么不一样?什么是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很多行为都可以产生气溶胶,比如呼吸、咳嗽、说话、吐痰、呕吐、大小便(水冲洗)等。医学检验实验室等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时可产生气溶胶。由于产生气溶胶的途径很多,也使得病毒通过气溶胶的传播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隐匿性。
气溶胶传播和空气传播有什么不一样?分别怎么预防?
气溶胶传播和空气传播不一样,气溶胶主要存在于密闭空间,比如病人离开之后的电梯、墙角等。病毒不能在空气中长时间生存,达不到导致感染的病毒数量,就不会造成感染,戴上口罩能够防治。
气溶胶的范围很广,比如我们常见的雾、霾、吸烟之后产生的烟雾等都属于气溶胶的范围,排泄活动也可能产生气溶胶。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提下,我们所说的气溶胶,主要是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时喷出的小飞沫。
以打喷嚏为例,一个喷嚏喷射出的大飞沫会较快下落,而微小飞沫(直径小于100微米)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后者就属于气溶胶。
飞沫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一般在传染病源周围1~2米的空间内传播。而在以往的研究案例中(非新冠肺炎),一个喷嚏所能形成的气溶胶,能跨越约7~9米甚至更远的距离。
4月12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本轮新冠肺炎疫情中,某居民到户外某处挖野菜,同时间有1名无症状感染者在该处停留,且两人均未佩戴口罩,该居民遂被传染,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狭小和密闭的空间内,病毒形成气溶胶后存活时间会比较长。而一个人的咳嗽、打喷嚏时到底会传播多少细菌?专家指出,一个喷嚏中约有10万个细菌和病毒,会传播到5米左右的范围。而气溶胶的形成,显然会让疫情防控更加困难。因此,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抓紧根据气溶胶的特点和危害,制定新的防控标准。
对于有关部门而言,需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商讨一个标准的防控方案,将涉及“气溶胶传播新冠”的问题进行细化分解,寻找到预防的办法,制定“新的市民防控标准”,给予指导,科学防疫。
而对于市民而言,则需要多些谨慎的心理。目前的情况来看,预防“气溶胶传播新冠”的情况,口罩和距离依然是最有效的应对手段。因此,市民需要将出门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落实到位,用“好的生活习惯”应对“气溶胶传播新冠”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自己的健康。
温馨提醒:不聚集、不扎堆,不把“戴口罩”变成“带口罩”,尤其是打喷嚏或者咳嗽时,要使用纸巾或手绢遮掩口鼻,然后将纸巾扔进分类垃圾桶,或将手绢用洗衣液或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清洗干净后再使用。没有纸巾和手绢的情况下,可以用手肘、上臂内侧或者衣领内侧等部位来遮盖口鼻。戴口罩,不聚集,科学防疫!